作者: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 張志勇
今年兩會,教育話題備受關注。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指出,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
加快解決教育的功利化短視化問題,全面修復教育生態,保障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為了加快構建良好教育生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張志勇建議在全國開展“清理功利化、短視化教育行為,全面修復教育生態”專項治理行動,著重聚焦清理以下七種功利化、短視化教育行為:
一是宣傳、炒作、重獎高考升學率行為。一些地方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直接與片面追求升學率、“北清率”劃等號;有的縣重獎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導致教師們的工作重心都在圍繞提高高考成績、如何多拿高考獎勵而運轉。這種片面的教育政績觀,導致當地的教育只顧當下,不管長遠;只要成績,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二是“唯成績”“唯升學”的教育政績觀。一些違規競爭的做法,加劇了地方教育的惡性競爭,助推了功利化、短視化教育。
三是違規爭搶中小學優秀生源行為。有的重點高中,通過所謂合作辦學、集團化辦學,從小學、初中就大搶生源;有的小學、初中與校外培訓機構聯手,把培訓成績作為錄取依據;有的所謂省市名校、強校費盡心思掐尖招生,不遺余力搶挖優秀教師,打造區域“教育霸主”,成為所謂超級中學,形成一定規模的教育壟斷;還有重點高中采取非常手段,用高額獎金吸引優秀學生前往就讀。凡此種種做法,加大“內卷效應”,放大教育焦慮,是破壞區域優質均衡發展、嚴重惡化教育生態的重要推手,必須予以根除。
四是各種教育搶跑、提前結束課程備考行為。不少學校不按照國家規定課程課時安排教授新課,校外培訓機構教到哪里就從哪里教起,這種行為導致“超前學習”現象發生;有的初中學校提前一年、高中學校甚至提前兩年時間結束新課用于中高考復習備考,導致大量學生跟不上教學節奏,成為所謂的“差生”。
五是不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的行為。有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小學校,對國家課程方案的執行采取選擇性態度,只重視考試升學需要的文化科目的教學,而與升學考試沒有直接關聯的課程和科目就被邊緣化、弱化、虛化。特別是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課程,經常要為升學考試科目讓路,隨時不開、少開、停開這些課程。
六是在寒暑假、法定節假日組織學生集體補課行為。有的地方、有的學??s短國家法定的中小學生寒暑假時間,初中、高中學生雙休日只休1天,晚上在學生自習時間上課,等等。這些做法,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也減少了學生參加校外社會實踐和家庭生活教育的機會,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七是嚴重剝奪學生正常睡眠的行為。有的高中學校5點、5點半就讓學生起床;有的地方校內減負不到位,學生家庭作業量仍然過大,晚上11點-12點才能休息。凡此種種,導致中小學生睡眠嚴重不足,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
為此,張志勇委員建議:
一是將清理教育功利化、短視化行為作為“雙減”改革建立良好教育生態的突破口,國家集中開展專項治理行動。
二是國家出臺《教育功利化、短視化行為專項治理行為具體表現清單》,各地、各部門、中小學對照專項治理行為具體表現清單,開展自查自糾活動,切實做到令行禁止。
三是把清理教育功利化、短視化行為的成效,作為考核地方黨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工作業績和中小學校長、教師工作評價的重要內容,對教育功利化、短視化行為嚴重、清理整頓不力的地方、部門和學校主要負責人予以嚴肅問責。
四是專項治理行動結束后,相關治理任務納入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督導的常規內容,并作為一段時期內督導檢查的重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