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文件中對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作出部署,彰顯了人才振興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作用。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破解“空心化”、老齡化、引人難、留人難,必須緊緊抓住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統籌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隊伍,聚人才之力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配強領頭人,讓基層組織強起來。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對于鄉村發展而言,一個好的村黨支部書記,既能帶好一個班子,引領一支隊伍,更能盤活一方資源,建好一個村子,帶領村民闖出鄉村振興的門道。在黨和國家加強村黨支部書記隊伍建設的歷史進程中,也涌現出沈浩、毛相林等農村基層黨員干部代表,盡心盡力履職,帶領村民致富。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務必發揮好村黨組織書記隊伍的領頭作用。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建立村黨支部書記后備人才庫,把一批政治可靠、能力出眾和群眾認可度高的黨員干部選拔出來;堅持把提升履職能力作為重點,開展組織建設、集體經濟發展等專題培訓,讓工作思路和視野寬廣起來;堅持常態化黨建督導,以支部“體檢”、考核等方式,讓黨建工作質量提升起來。
留住本地人,讓鄉土氣息濃起來。伴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部分農村地區人才外流,存在“空心化”問題。讓本地人留守鄉土家園,走上致富之路關鍵要靠產業支撐、環境吸引和鄉土情懷。目前,黨和國家在產業發展、技能培訓、平臺建設等政策方面向農村地區大力傾斜,為農村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在政策扶持的基礎上,還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本土資源、產業基礎、文化底蘊等先發優勢,因地制宜找準產業培育的生長點,讓本地人能在產業鏈條上有所作為,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可觀收入。而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也有利于“留住人”,通過鄉村基礎設施和精神文明建設、村容村貌改善等具體措施,讓家鄉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才能留得下人氣、記得住鄉愁。
吸引年輕人,讓鄉村發展活起來。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特別是有學識、有朝氣、有活力的青年人才。近年來,黨中央大力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吸引各領域青年人才到鄉村一線工作創業。年輕人有沖勁,鄉村發展才有后勁,吸引年輕人到村就業需要的是廣闊舞臺和發展前景。為此,要在政策和待遇上吸引年輕人,幫助年輕人打破事業上升的“天花板”,比如,對表現突出的年輕“兩委”干部拓寬進入機關事業單位編制的渠道,對鄉村創業的年輕人給予場地、資金等方面的優惠支持,以實際舉措幫助年輕人掃除發展的“疑慮”,打通創業的“堵點”。同時,在人才服務上做文章,通過開展座談交流、走訪慰問等方式,提供一系列暖心服務,讓年輕人成為真正心系農村發展的“自家人”。
培養“新農人”,讓鄉村經濟富起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守正創新是重點,要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蹚出一條符合新時代特點的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一大批“新農人”出現在鄉村大地上,探索著共同富裕之路。乘著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東風,培養更多“新農人”是為鄉村振興賦能的有效方式。因此,要在農技推廣上發力,定期組織科普專家走到田間地頭宣傳科學知識、推廣農業技術、介紹助農經驗,讓更多的農民感受科技力量、提高科學素養,切實運用技術發展農業。還要搭建優質網絡平臺,向農民宣傳新媒體直播等線上銷售方式,綜合用好線上線下渠道,促進農產品長期穩定銷售,讓新媒體模式煥發出助農新動能。只有讓“新農人”不斷涌現,“興農”成效方能凸顯,鄉村經濟也才能更快更好發展。(作者:張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