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法治具有基礎性作用,需要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深刻表明我們黨更加注重以法治促進和保障中國式現代化,也為中國法理學研究提出了新的重大課題,蘊含著中國法理學創新發展的新機遇。法學研究者要深入學習研讀黨的二十大報告,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把理論學習與學術研究貫通起來,更好推進中國法理學理論創新、話語創新,在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法治動力上取得更多高質量研究成果。
中國式現代化豐富了中國法治的法理內涵。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為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法治的法理認識開辟了新的天地。比如,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揭示了我國法治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實踐方向。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揭示了我國法治發展面臨的基本國情,我們是在超大規模的發展中國家建設法治,解決大國治理難題,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能罔顧國情、脫離實際;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求我國法治發展以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重要著力點,促進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意味著法治建設要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既在物質文明層面促進解放生產力,又在精神文明層面發展法治文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法治建設更加注重服務好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意味著我國法治不是單純的內向型、自顧型法治,而要統籌內外、走和平發展道路,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創新發展中國法理學,既要立足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際,科學把握中國法治的法理精義、實踐特色、作用功能,也要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如何以法治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建設伴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斷走向深入、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中國式現代化與法治有機融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法治特征更加鮮明。法治已經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動力,對此可以從3個方面來理解。
法治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規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明確的法律規范來調節社會生活、維護社會秩序,是古今中外的通用手段。”黨的十八大以來,適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際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堅持科學立法,聚焦立法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增強立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時效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各方面提供了明確的法律規范,實現以良法善治引領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比如,制定監察法和監察官法,推動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以國家治理現代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
法治促進中國式現代化有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我們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努力實現各方面各領域規則落實到位、執行順暢。這有利于不斷提高政府依法履職水平,強化社會主體權利保障,促進社會主體遵守法定義務,進而逐步達到一種各方面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有序運行的治理狀態。協調好個體間法律關系,能夠保障和促進宏觀層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協調發展、有序推進?,F代化還面臨著復雜多樣的風險與挑戰,通過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確保法律有效實施,有利于預防或排除這些阻礙因素,防止風險擴散放大、矛盾激化升級,正確處理活力和秩序等關系,為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
法治激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熱情。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凝聚致力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推進全民守法、建設法治社會,我們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全體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這不僅鞏固了信仰法治、厲行法治的社會共識,促進全體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增強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精神力量;也有利于化解糾紛、促進和諧,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把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
新時代新征程,隨著我們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法治必將更加有力地助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我們要深入研究新情況、不斷破解新問題,持續釋放中國式現代化的法治動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創造更高水平的法治文明。
(作者為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